《八佰》观后感(15篇)
当认真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,从中我们可以吸收新的思想,需要写一篇观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。那么你真的会写观后感吗?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《八佰》观后感,欢迎阅读,希望大家能够喜欢。
《八佰》观后感1昨晚,去电影院看了电影八佰,观众非常多,而且女性观众多,这在战争类电影当中是非常少见的情况。感觉这个电影,是看过的电影当中,对日军还原程度最好的电影。日军很多战术动作都可以和抗战老照片当中的日军直接对上。
包括日军小分队半蹲着隐蔽在战壕后面,包括,日军喜欢两列纵队进行两翼包抄,在最后突围的时候,日军在侧面设置机枪阵地,在上海日军威胁动用重炮,包括日军的服装道具,特别是日军海军陆战队的形象,都是非常真实的再现。
1939年,我们对日军的分析是,日军特点是,下级军官动作娴熟,士兵射击沉着娴熟,不乱射不空射,尤以狙击兵对于目标之选择发现,甚为敏感适当。这个特点在电影当中,已经得到了非常深刻的体现,日军狙击手射击相对比较准确,普通士兵进行步枪射击都是瞄准射击,很少乱开枪。无论攻防,均重视构筑工事,工作力亦强。步炮空协同确实。惯用锥形突击的战术,同时,向对手的侧翼与后方实施大迂回、大包抄,对对手重兵集团“包饺子”;长于声东击西,佯攻与主攻相结合,奇正并用,让对手防不胜防。
这些特点是电影当中也有一定的体现,包括,日军正面攻击,掩护挖土机侧面工作,日军在两翼包抄上去想使用炸药包炸墙等等,步机枪掩护步兵爬梯子等等。善于侦察,收集情报和分析情报,比如在淞沪抗战的时候,第51师从陕西汉中到上海参战,从宝鸡上火车,一直到南京车站,可以说走到哪里,就在哪里遭到日军飞机轰炸。在淞沪抗战,记者去第72军采访,这个部队还很有警惕性,记者刚走不久就转移了军部,结果很快军部所在观音堂就遭到日军舰炮轰击。在电影里体现为,谢晋元部队在深夜秘密突围,结果就遭到了日军的预设部队打击。
而且,从八佰这部电影当中,我们第一次看到了日本步兵散兵群战术,在一二八淞沪抗战的时候,日军就已经开始善于使用散兵群战术,就是,一个步兵班,还要分成3个战斗组,以横-散,纵-散队形攻击前进。基本就是,第一组,快跑前进,距离各8步,突击组火力掩护,以此类推,利用地形地物,各个跃进。
而当时,我们才有散兵线战术,相隔各3步,步兵散开构成火力线,一个步兵排分成3个班,一个班正面40步,一个排纵深100米。但是,这种战术导致对抗日军散兵群战术的时候损失惨重,后来,德械部队也开始采用以轻机枪为核心的散兵群战术。
当时记载,不懂得散兵群战术,还在使用散兵线战术的1个步兵连,遇到日军一个分队,可能5分钟就会损失殆尽。电影八佰当中的日军进攻,不再是人海密集冲锋了,比较好的还原了日军1个步兵班分成3个组进行散兵群进攻的战术。
当然,我们也不能要求每一个细节都非常符合历史原貌,毕竟不是军教片,也不是纪录片。而且,这部电影是服装,道具,上也非常不错,可以一看。这部电影最感动的一句话是,我们是湖北保安团,我们是来保卫大上海的!
《八佰》观后感2疫情之后的第一部电影,等得和电影院复工的消息一样久。
开门见山地说,《八佰》虽然讲故事上稍欠火候,但不妨碍它是一部制作精良、演技在线的电影。
整个电影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个镜头:短暂停火的夜晚,小湖北透过窗户向对岸望去,南岸的戏台鼓锣喧天,他脑中浮现如下画面:一位将军身骑白马、手持长枪、独立山腰,静候敌军来袭。他的面前千军万马严阵以待,他的身后空无一人,只有背后的靠旗、身上的花布单衣赏,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的战场,都不曾出现这样的场景,我却觉得这一幕非常真实,老一辈的人为什么喜欢听戏和看连环画呢?他们出生在和小湖北相似的年代,接触和了解历史的主要媒介就是戏台和评书,将平日里看的花脸彩衣的戏剧扮相嫁接到放羊的小山坡,就是小湖北脑中的这一幕。
当艺术的浪漫与现实的坚硬碰撞在一起时,有趣的冲突就出现了,靠旗只是象征意义上的千军万马,戏服也毫无防身护体之功用,红缨枪纵使武功盖世在火器时代也会不堪一击,与这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将军心中的淡定和沉着,孤军应敌、一马当先,这是怎样的一份孤勇和以一敌百的英雄主义!这就是仓库内“八佰”壮士的真实处境,没有援军、没有粮草,有的只有一份血肉之躯、一颗坚守的决心和对未知命运无尽的恐惧。
这像极了20xx年开年武汉经历的新冠疫情,封城后的武汉静止了,城中的我们处于被数据支配的恐慌中,灾难如此迫近,死亡和确诊的不是一个个冰冷的数字,而是我们认识熟知的朋友、亲人;信息过载、信息延迟,都会牵动武汉人民绷紧的神经;口罩隔绝了病毒,却隔绝不了恐惧,人们相互之间传递着怀疑的眼神,少消毒一分则忧心忡忡,再多的防护措施也不为过。
面临未知的病毒,数以万计的医护人员、志愿者选择逆行,签下请战书,毅然奔赴湖北。在寒冬中送来炭火、于暗夜里点燃希望。党和国家统一调度,不计成本和代价守护人民的生命安全,火神山、雷神山就在离我家十几公里的地方拔地而起,方舱医院争分夺秒的改造完成,医疗界四大天团会师武汉的消息让我热泪盈眶,一批批医护用品和物资发到武汉,一截截确诊人员数据降下来,志愿者和团购群活跃了起来,静止的武汉又恢复了生机。
医疗队顺利完成使命踏上归途,历经苦难的武汉人民自发拉起横幅、准备礼物、欢送他们,口罩也挡不住我们满脸的笑意和满心的感激:你们,就是湖北和武汉人民20xx年收到的最好的新年礼物!
真实的战场其实一点也不浪漫,你既没有赵子龙长坂坡单骑救主的勇气和智谋、也没有黄忠定军山气势如虹的开挂剧情,你争分夺秒和时间赛跑,火中取栗、螳臂当车只为搏一个概率,为此你战战兢兢、如履薄冰,你默默无闻、殚精竭虑,付出的代价不单有健康甚至还有生命,为坚持胸中的那一份孤勇,值吗?
“八佰“和疫情中的每一个逆行者都给出了相同的答案。
《八佰》观后感3《八佰》的故事原型为1937年发生于上海的四行仓库保卫战,此战为淞沪会战最后一役,故事围绕“八百孤军血战四行仓库”展开。1937年淞沪会战末期,中日双方激战已持续三个月,上海濒临沦陷。第88师262旅524团团副谢晋元率420余人,孤军坚守最后的防线,留守上海四行仓库。与租界一河之隔,造就了罕见的被围观的战争。为壮声势,实际人数四百人而对外号称八百人。“八百壮士”奉命留守上海闸北,在苏州河畔的四行仓库鏖战四天,直至10月30日才获令撤往英租界。
该片场景为精心布置。一砖一瓦建起占地200亩的建筑,不仅人工开凿出一条新的苏州河,还对两岸建筑进行1:1来实景搭建。拍摄时把宁波白沙的拆迁地块定为淞沪会战场景取景地。为了追求真实,剧组历时一年半在华谊兄弟电影世界拍摄基地设计搭建了占地200亩、拥有68栋建筑的实景,深挖2 ……此处隐藏10170个字……句话能够很好地表现出“绝望中的希望”。这四百人便是唤醒河对岸的一剂猛药!
影片中令我一瞬间便泪目的就属陈树生身绑炸弹,首当其冲,跳下仓库,以一己之力唤醒其他壮士的爱国之志,若国人皆如此,倭寇怎敢”?哪有什么岁月静好,只不过是有人为我们负重前行。那一具具燃烧的血肉之躯,是烧醒对岸的熊熊烈火啊!
片中,四百壮士在日军的阻挠下,升起了国旗,在四行仓库始终屹立不倒,壮士们用自己的身躯护住了他们的信念。他们向苏州河对岸的中国人,也是向全世界表明,中国不会倒下,中国不会亡,在国难当头,外敌入侵之际,我们会前仆后继的去坚持战斗,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尊严屹立不倒。
最后,河彼岸冷漠的人们不再冷漠,他们纷纷落下眼泪,推开铁门,伸出一双双希望之手,就像打败了内心面对战争的恐惧,对未来重新有了希望。沉睡的东方雄狮已然觉醒“来生再见”四字诀别感动了河对岸的看客,也感动了身处和平时代的我,我想这是一种对情怀的激发。‘八佰’不只是八百壮士,更是八佰精神。“够花在淡红色的血色中,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,真的猛士,将更奋然前行。”是的,在血色里,我看见了希望。
带我成尘时,你将见我的微笑。曲未终,人未散,回归如尘的生活,是‘八佰壮士’最大的心愿,那渴望的双眼望向的大概是我们的现在。此情此心,青天郎朗,日月可鉴,作为后辈的我,不希望战争,但也不惧怕战争!和平时代的负重强行,同样匹夫有责。
《八佰》观后感14国人皆如此,国恒兴
愿有朝一日,晨曦映照,终还乡!
——《八佰》
霓虹灯下大红灯笼高挂,柏油公路上汽车川流不息,城市的上空纷扬一片繁华似锦,欣欣向荣的气息……中国,正以矫健的步伐迈向绚烂的未来。回首,国人倾尽点滴力量,乃至生命,铸就我中华之昌隆盛世。
枪声四起,浓烟滚滚,烈火愈弥,有八百壮士逆光而行,用生命拉起保卫祖国的防线。视角拉回1937年10月,聚焦于四行仓库,注视在每一位士兵的脸上,或有无奈,或有苦痛,但绝无放弃阵地,逃离战场的丝毫怯意。这,是国人的坚守!
纵身一跃,为崇高理想奋斗。我看到陈树生敢于先破铁壁,我看到中华儿女无所畏惧,走在前方。光芒照射在四行仓库的断壁残垣上,那一刻,那一跳,曙光万丈;光辉映照在抗日的每一个角落,那一次,那一冲,黎明破晓。古往今来,我中华从不缺少为国请命的人——文天祥有“人生自古谁无死,留取丹心照汗青”的为国献身精神;谭嗣同有“四万万人齐下泪,天涯何处是神州?”的深刻警醒;李文亮有“苟利国家生死以,岂因祸福避趋之”的义无反顾……历史,总是在前赴后继中前进,你也是,未来也是。
命悬一线,我把旗帜屹立。那一次升起的不仅是简单的旗帜,也是国人的时刻奋争,更是八百将士最后的倔强。几近倾颓又昂然屹立,几近灭亡又重焕生机,只要旗在,信念就在,国人就在。放眼未来,路途还很遥远,全国上下必须树立远大理想,在党的指引下,向未来进发。
我于隔岸观火中,看到他们的努力。相对于所谓的达官贵人,他们才是爱国的永久拥护者——筹钱筹粮为坚守四行仓库的将士送去希望。每一个举动,每一份努力,无一不诠释着深沉的爱国情怀。或许你做不到以身殉国,但你的努力,也让观影者潸然泪下,饱含敬意。
在高楼上焦急观望的知识分子也向敌人开火,巴蜀商会“刀子”如利刃出击,穿越火线。当电话线被抛出的那一刻,他牺牲了,却将千万中国人的心紧紧联结在了一起。一串电话线,仅此而已。
战机划破寂静的天空、喷射出千万发子弹、穿梭在硝烟之中、打在了四行仓库的断壁上、刺进每一位将士的胸膛。血汩汩而流,染透了军装,顺着肢体,浸入了祖国大地……国人觉醒啦!发出震耳欲聋的咆哮……日本鬼子魂飞了,魄散了,世界寂静了……我听见有人掷地有声的说:“国人皆如此,倭寇何敢?”这一声悠长,悠长,悠长,荡进了祖国的四方。
83年过去了,我看到过和平鸽飞越残窗破瓦,也会流连忘返;我看到过国人的祭拜,也会沉默不语;我看到过历史的烙印刻在四行仓库的角角落落,一处,两处,处处……
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,国人无畏艰难险阻、风雨侵蚀,用豪迈的气概冲破一切束缚,以坚韧的毅力顽强斗争,用热血洒满祖国每一寸土地,用青春铸就祖国不朽诗篇!
国人皆如此,国恒兴!
《八佰》观后感15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,我是不爱看电影的,迄今为止去电影院没超过五次。
我反应太慢,而电影情节发展太快,不如电视剧一样可以让我细细品味。
庆祝七夕节,单位组织看电影,我没报名,可是要我拍照,便也看了。
爱看电影的人都很关注电影的档期。而我,拿到票看到片名,我都不知道讲的什么,直到开始播放。
一部战争片,惨烈。
淞沪会战末期,谢晋元所率领的524团第一营死守上海最后一块阵地。
四天四夜,八百壮士打了一场必败之战。
苏州河畔,一面天堂,一面地狱。
这边,日本人惨无人道的狂轰滥炸和屠杀让人愤慨;血肉横飞、一片狼藉的场面让人心惊肉跳,战士们顽强抵抗的决心让人泪目。
那边,租界歌舞升平。
起初,河对岸的人像看戏一样,观望。
渐渐地,看到对面战士们的顽强,看到日军的惨无人道,群情沸腾,出钱的出钱,出力的出力,想尽办法运送物资,为了搭好一根电话线,很多人舍生取义。
覆巢之下焉有完卵。
壮士中,也曾有人想要当逃兵,与自己内心做了各种斗争,但在那种惨状面前,可以理解,也显得更加真实。
毕竟,求生是人的本能。
在残酷的战争中,贪生怕死是常态,视死如归,也是。
日军用盾牌筑起铜墙铁壁,匍匐前进,逐渐靠近想要引爆仓库,战士们抱着炸药直接从楼上跳下去,用血肉之躯当炸弹。一个、两个、三个,报完名字都毅然决然地跳了下去,紧接着,砰!地一声,泥土灰尘混合着血四散开来,空中只剩下回音。
河对岸送来一面旗。升旗,日军一定恼羞成怒,全力进攻,不升旗,或许还可以抵抗一阵。但他们,升了,一面旗帜象征着一种信仰,表达着中国军人抗日的决心。
几个学生,怀着一种报国的决心,从天堂偷偷跑到地狱,没多久就亲眼目睹一名同学被炸飞,随之而来的是害怕,哭着喊着要回去。无知无畏的勇气或许难能可贵,但见过了尸横遍野,见过前一秒还在身边跟你说话人,后一秒就被敌人一枪打中,口吐鲜血的场景还能坚守,更显伟大。
何香凝先生一句:国人皆如此,倭寇何敢振聋发聩。
其实大家都知道,再怎么抵抗,上海还是会沦陷,这种顽强,没有结果。
但那种飞蛾扑火的勇气和信念,却会成为中国千千万万同胞坚持抗战的动力和信念,更有希望为中国在布鲁塞尔会议上争取到国际社会的支持。
相比物质的毁灭,希望的丧失才更加可怕。
剧中一直奔腾的白马,就是希望的象征呀。
电影没有看完,最后二十分钟,暴风雨前的宁静之时,屏幕黑了。
影院说没有版权,退了票。
也好,没有结局就是最好的结局。
希望常在。